青壤叠千载,玄龟负鼎文。当考古队员的手铲剥开岐山脚下的泥土,一段来自三千年前的周人过往徐徐铺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寻周记》前三集已于综合频道及央视频客户端同步播出,影片以“源起·筑城·立制”为轴,以遗址发掘过程中发现的“周”字陶片为牵引,将无声的陶鬲青铜、传世的诗歌典籍共同熔铸成滚烫的礼乐文化基因,合力讲述着先周与西周那段神秘而又恢弘的奋斗巨著。
夯土证史:周原膴膴启鸿蒙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诗经》中如蜜的苦菜,终在王家嘴夯土基址中酿出历史回甘。1959年,陕西西安沣西马王村出土的一块“周”字陶片,为考古工作寻找周部族遗址提供了关键证据。首集纪录片摒弃宏大叙事,以地理侦探视角带领观众深入考古现场,以陶器文物为线索,回溯追踪周人足迹。
展开剩余79%龙蹲虎踞、三面环水的天然屏障,暗合《汉书》“美阳县西北”的周太王居处; 以器铭史,陶器“美阳”“美亭”刻铭与商晚期铜器墓葬,昭示了发掘地权力中枢的重要地位;环水兴城,人工沟渠引泉入城,巨大面积的建筑基址彰显了早期社会的组织伟力;考古学家雷兴山以“盲人摸象”自喻的考古纪实,恰是周原考古的生动注脚——当遥感地图上规整的城垣轮廓刺破黄土,我们触摸到古公亶父率领周人从豳迁往岐山周原的迁徙之路,那具四合院式建筑基址,不仅是《史记》“作五官有司”的制度雏形,更在凤雏甲组建筑的水网暗渠中,流淌出周人“师商超商”的文明野心。
金文治国:分封制度铸华夏
何尊腹底“宅兹中国”四字如惊雷炸响,琉璃河畔“太保墉燕”青铜卣方揭开分封制的血肉肌理。纪录片以器物为钥,解锁古中国制度建设的发展密码。
血脉相牵推动民族融合,宗族观念与血亲意识自古以来便是驱动中华民族朝代更替与文化更迭的重要因素,燕侯克罍铭文便实证了“授民授土”的制度缘由,霸国金器也印证了《左传》中提及的联盟哲学。封国如棋布陈千里疆域,邓国控铜矿、齐鲁掌盐业、燕地出骏马,诸侯如星辰拱卫王畿,织就西周对千万平方公里疆域的首次系统掌控。铁律初现捍卫家国安宁,霸姬诉讼铭文穿越时空,揭示戎狄小国竟可上诉周王重臣,宗法礼制下的“怀柔统治”远比刀剑锋利。
纪录片中震撼地呈现出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的恢弘气势——2240座墓葬中,戎狄贵族竟以周礼器随葬,燕侯嫁女的青铜礼器与狄人腰坑同穴而眠。当考古学专家谢尧亭捧起鸟形盉解读诉讼铭文时,“华夏-戎狄”的二元高墙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礼记》“天下为家”的文明熔炉。
农脉薪传:黄土深埋中国心
周人崛起的另一密码,深藏于旬邑西头遗址的浮选筛网中。显微镜下粟黍麦豆的碳化颗粒,擘画出“复修后稷之业”的稼穑图景,更体现着中华民族强而不息的生存韧性和技术发展的强大动能。
8万平方米枣林河滩遗址上,牛羊将野草转化为肉食资源,诠释《尚书》“惟土物爱”的惜物哲学;碳十四测年揭示公元前1200年的聚落断崖,与古公亶父避狄迁岐的史载严丝合缝;旟鼎铭文见证王后收授封地,裘卫盉记录西周中期土地偿付,恰如《孟子》井田制的青铜镜像。当锶同位素技术析出西头大墓殉人半数来自东方,我们蓦然读懂文王“协和万邦”的深意——这位吸引殷商贵族西投的圣王,早将“血缘地缘双螺旋”的政治智慧,注入逨盘372字铭文的家族谱系中。而周原甲骨“王季”“文王”的刻辞,恰似凤凰鸣岐的吉兆在考古学上的回响。
手铲为笔,写就家国同构的文明注脚
从张敞释美阳鼎到曹大志辨夯土,三千年寻周路亦是中华文明自我认知的镜像。《寻周记》最动人处,不在宫阙基址的恢弘,而在细微处见精神;王家嘴工匠屏息铺设的排水陶管,暗合《周易》“润万物而化天下”的东方治理智慧;霸伯簋丹砂虎皮的册封赏赐,折射出“礼不下庶人”的阶级秩序如何被“利簋”铭文“载戢干戈”的理想超越;而古公亶父弃战迁岐的仁德,终在武王“自之乂民”的宣言中升华为制度自觉。《寻古中国·寻周记》在“思想+艺术+技术”融合创新的深度运用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让古迹古物古文“活”了起来,3D立体还原历史场景,主持人沉浸式、参与式的讲解让观众与三千年前的周朝隔屏交互。
当镜头掠过青铜旟鼎的饕餮纹,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王室授土的威权,更是周人以农脉定国本、以宗法系人心、以礼乐化四方的文明基因。这基因在瓦砾甲骨间沉潜三千载,终成今日“宅兹中国”的精神原乡——所谓中华,正是周人用夯杵与铭文,在黄土深处铸就的永恒中国。
发布于:北京市富成配资-配资天眼官网-配资10倍的公司-2023十大正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