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台湾72岁的老兵陈书言带着刚硕士毕业的女儿回到了江苏老家。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他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接待他们的是陈书言的妹妹一家,妹妹的儿子曾在军中服役17年,对陈书言曾经的军旅生涯十分感兴趣,趁着聚餐的机会,不禁向他询问起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往事。
面对年轻一辈的好奇,陈书言不禁打开了话匣子。他娓娓道来,自己如何英勇善战、如何与国民党军对抗,甚至不乏一些战斗中的细节。陈书言的女儿从未见过父亲如此多话,心中不免产生了疑惑:父亲究竟经历了什么?于是,她开口问道:“爸,你还是共产党的兵吗?”这一问让陈书言一时愣住,但在酒意的催促下,他爽快地承认了过去的身份。
原来,陈书言13岁便参加了新四军,先后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多场血战。虽然屡屡获胜,但命运却在19岁那年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他在金门战役中被俘,成为了战俘,被带到了台湾。
展开剩余86%对于陈书言来说,回顾过去的岁月总是充满复杂的情绪。女儿后来打算拍摄一部关于台湾老兵的纪录片,在镜头前,陈书言将自己那段充满血与泪的历史娓娓道来,然而,在讲述完毕后,他却突然后悔了。愤怒与焦虑涌上心头,他对女儿大喊:“我现在还没死,这些事情不能再说!”这一切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陈书言的故事始于他年轻时的参军经历。1930年,陈书言出生在江苏省兴化市,正值国民党统治下的动荡时期。年幼的他为了生计只能到街上卖菜。一天,当他在摊位上忙碌时,突然遇到一群身穿汪伪政权军服的士兵,起初他以为他们是来买菜的,结果他们却要求他将所有的菜交给他们,随即命令他将菜搬运到营地。陈书言满心欢喜,以为自己遇到了大生意,却没想到这群人不仅不给钱,反而要把他留下当兵。他险些被囚禁,幸亏最终成功逃脱。从那时起,陈书言便下定决心,未来一定要对这些人进行报复。
不久后,陈书言遇到了新四军的招募,带着对未来的期待,也许是为了回报祖国的苦难,陈书言加入了新四军。他随身携带着母亲为他做的鞋子,每当出征时,他会把它系在腰间,仿佛那双鞋能保佑他平安归来。在新四军的日子里,他曾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多个重要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并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小党员证也始终伴随着他,成为他心中不可磨灭的象征。
然而,在战争的长河中,陈书言也多次受伤。尽管如此,他始终怀着坚定的信念,相信解放战争的胜利即将到来,和平的日子指日可待。然而,命运的捉弄让他未曾想到,自己的下半生竟会流亡到台湾。
1949年,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捷报频传,南京、上海、江苏相继沦陷,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最终逃往福建,再穿越台湾海峡抵达台湾。那一年,陈书言和他的战友们参加了被历史铭记的“古宁头大捷”战役,这场战役虽然悲壮,但对陈书言来说却注定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战役中的失败,让陈书言和其他数千名战士被俘。他们被送上破旧的船只,饥肠辘辘、四肢无力,几乎陷入绝望。到达台湾后,陈书言的苦难并未结束。作为战俘,他被迫在台湾新竹湖口的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洗脑教育”,每天听着对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恶意诋毁。为了活命,他不得不装作已经归顺的样子,但他始终无法忍受这些污蔑。
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陈书言的心态逐渐变得孤僻暴躁。他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尝试麻痹自己,尤其是在入睡之前,他常常会借酒浇愁,试图用醉酒来逃避内心的痛苦。直到1966年,他终于申请提前退伍,得以离开了那段让他痛苦不堪的日子。
退伍后的陈书言曾在钢铁厂工作,生活拮据。尽管年纪渐长,外界的眼光依然没有改变——他始终是那些从大陆来的“大陆仔”。陈书言虽然与妻子结婚并有了两个女儿,但他始终未能克服内心的孤独与愤怒,他对待家人冷漠、暴躁,直到1974年才在朋友的介绍下与一名带着两个孩子的女人结婚。这个家庭关系更多是出于互相依赖,而非爱情。
这些年,陈书言一直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父亲,除了在饮酒后偶尔多言,他几乎不与家人分享自己过往的经历。直到1987年,陈书言第一次回到大陆探亲,心中积压的思乡情感终于得以释放。然而,在面对自己亲人时,陈书言始终无法向他们透露太多自己的过去。
多年后,2002年,陈书言的女儿决定再次带着他回大陆探亲。这次,陈书言在妹妹家里向女儿透露了自己曾是共产党兵的身份。女儿震惊之余,渐渐开始理解父亲沉默的原因,也意识到他内心积压的许多无法言说的痛苦。
尽管纪录片的拍摄让陈书言逐渐打开了心扉,但就在一切准备公之于众时,陈书言突然改变了主意。他要求女儿不再公开这些内容,强调如今已经是和平年代,但某些往事仍不适合让人知道。尽管女儿坚持发布了纪录片,但陈书言始终未能完全释怀。他更希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安静地过日子,不再受到过往痛苦的牵绊。
2011年,陈书言在台北去世。按照他的遗愿,女儿将他的骨灰带回故乡江苏,撒在故乡的土地上,让他终于可以安息。在这里,或许他能够真正忘却那些过往的痛苦,得到一份久违的宁静。
陈书言的经历不仅仅是个人的痛苦,它也代表了一代人所经历的历史伤痕。在金门战役中,超过三千名士兵为国家献出了生命,数千名战士成了战俘。时至今日,这些曾经的老兵早已年老或去世,而他们的故事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和反思。在两岸关系的未来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曾为两岸和平付出过巨大牺牲的老兵,如何保障他们的尊严与生活?
2014年,金门战役之后65周年时,来自中国大陆的祭奠团体前往金门祭奠那些牺牲的英烈,幸存的老兵也再度回到这片他们曾为之拼搏的土地。希望有更多的人记住这些老兵,记住他们在两岸和平统一中所做出的贡献。
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在不断发展的今天,不忘历史,珍惜和平,尽可能确保这些老兵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关怀。
发布于:天津市富成配资-配资天眼官网-配资10倍的公司-2023十大正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